16年秋的《馬橋辭典》

2016 年 10 月 06 日 § 發表留言

是大學時候看的一本小說,也十好多年了呢!

是大陸作家韓少功寫的。那時代會寫小說的作家大概都經歷過文革,下過農村,於是小說的題材都是農村故事,柴米油鹽的。

對於一個如此陌生且平凡的背景,讀者如我其實不容易有共鳴,裡頭沒有令狐沖、鋼鐵人這樣的英雄,也沒有豪斯醫師或藤原拓海,讓人將自己投射於主角視角所帶出的情節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但是多年後我仍然記得這本小說,我記得裡面的每個小人物都很鮮明的性格。那種性格不是來自彼此的想法差異,說實話,裡頭的角色很難讓人感到有思考,說的話都是很鄉土的用語,反射性地愛、恨、回嗆、取笑的用語,沒有咬文嚼字,沒有道理,沒有思考的必要。

整本小說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這些故事,鉅細彌遺,靜靜地觀察與紀錄,不帶有自己的想法。所以整本小說非常土,沒有美麗浪漫的形容詞,只有當地人粗俗有力的用語。 那時接觸的大陸小說都是這樣的寫實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今天,在這秋陽以完美的角度進入瞳孔的午後,我有一點體會:

身為一個知青,自認在文藝上比較接近美的人類,難免會有高高在上的姿態,難免會覺得自己比較不煩惱於人間事,例如物質與金錢,難免會覺得自己比較保持心理的純淨,例如鬥爭或欺騙或自私。

當這樣的知青,有一天願意為這個村落這些鄉下人立一本辭典,花上自己的精神時間嘗試寫出自己的文學高度時,他是真心的愛了這些人這片地方。

為什麼為有這樣的變化呢?我相信作者自己也感到震撼,於是他不僅為了馬橋,也為了自己的轉變,要用盡自己平生所能寫下這本書。

他終於感到一種自由,不再以為自己高高在上,他謙卑地發覺自己也是個人,自然有身為人該有的個性,那是父母與上天賦予的。自然會為了生存,為了親人,為了心底的公平而努力、而偷懶、而猥瑣、而生氣、而嫉妒、而開心、而奉獻、而灰心、而平淡。

而那些自以為的思想總有另一個自以為的思想去抵銷它,有大師看空就有大師看多。

那些高高在上的意識,都是假的,都只是一種認知上的蒙蔽,讓你沒有仔細去觀察一個人、一隻動物、一片海洋一座山,或是一顆掉落的蘋果。而錯失了理解世界的可能性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我們從扮傢傢酒、到學校、到當兵、到職場、到社會、到江湖,會不會其實都是一樣的?

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。

而這其中所經歷的,同樣真實的喜悅、傷心、不平、憤怒與友愛,在個體離去之後,又會融合變幻出什麼樣的回憶呢?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退一步,或許就會看見馬橋的美,餵養我們未來的前行。

Where Am I?

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the archives for 十月, 2016 at 逍遙遊.